庶人的历史
小熊英二这本《活在回来的男人》加在“在读”列表的时间,是在2017年的10月份。近日的工作匆忙,往返的出差途中,穿梭在高铁的时间,终于在四年之后才把这本书读完。恰逢东京奥运会的时光,读着一个普通日本士兵讲述自1930年代至1990年代"二十世纪"的日本的个人体验史,有一种奇妙的“时空扭曲”效应。
这绝对不是一本会畅销的书,甚至不夸张的说,这本说在国内被读到的概率都很小,属于小众的小众。主人公“小熊谦二”一个普通日本士兵、伪满州、苏联战俘、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战后的赔偿,只这几个关键词串联起来的主人公的人生历程,足以劝退掉大多数人。对比起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小熊英二记录自己父亲的这本口述史更加的浓郁而有密度,没有了感性的渲染,反而有了一种冷静而冰冷的苏联风格。(不知道是不是和主人公在苏联的俘虏经历有关)。
历史由谁来书写呢?它在我的记忆里是《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万历十五年》。历史可不可以有另外的写法?有!例如《明朝那些事》、《二手时间》,还有这本《活着回来的男人》。我个人的感觉不知对不对,当下的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精神形态上是一个历史“断层”的状态,留下了很多文化与文明的仪式,却在不断地丧失文化与文明的内核与骨质。
从历史观的层面上来说,庶人的历史本身就毫无价值,观史以明鉴在AI遍地的年代还剩下多少的号召力与认同感呢?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一百米比赛上跑出“9‘83”的夜晚,我兴奋了一个晚上,激动的无法入眠。我有过运动员的经历,特别能感受这样一个成绩的划时代的意义,但最让我感慨的是,对于这则新闻中国媒体对日本网友的评论的报道:
“同为亚洲人,他们为苏炳添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苏炳添就是亚洲的骄傲。”
“苏炳添9秒83的成绩,对亚洲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以往的田径赛场几乎被黑种人承包,他一个黄种人能取得10秒内的成绩,不得不说实在让人震惊。”
我在知乎上截取了这样一段的内容:
目前全球有75亿人口。每年只有大约10个人(很多时候都不到10个人)、50次左右跑进10秒;
全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只有22个国家的人曾跑进过10秒大关;
至今尚未有女性能跑进10秒(未来很长长长长长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有);
绝大多数百米进10选手都是西非后裔(包括美国和牙买加选手),只有很少的其它人种;
目前百米跑进10秒的地球人,合计不过134人而已。
上过太空的地球人已经有近550人了……
——所以,您觉得难度如何?
从一个人的**“常识”**的角度来说,你觉得是这个‘9'83’还是乒乓球的“冠军”来的更让人激情澎湃呢?
最好的年代
“最好的年代”一直是一个伪命题,从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始烂俗,因为时代的进步,随行的是时代退步的阴影。
从个人的成长史,我很难去抛弃掉“全球化”受益者的身份,自然会对当下保守派的“去全球化”趋势生出一种天然反抗。许知远《十三邀》里对傅高义先生的访谈里,有句话我非常的认同:
“文明应该是更广博的概念,不只关乎经济利益……文明应该是一种智识上的发展的眼光,努力认清现实,又有更大的视野。”
而我对当下的年代,悲观到生出了一丝“抑郁”。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和资讯愈发“便捷”的年代,陡然却发现身处在一座现代的“巴别塔”之中,与这个“世界”渐行渐远。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到哪里?” 这不仅是楼下保安要问的,而且是哲学的普世,是面向未来该准备好的答案。
在末尾,我想引用书的作者小熊英二在后记里写下了这么的一段话:
人类的行为往往包含了部分的动摇与偏差,但同时又受到全体结构的规制。本书中我所描写,正是父亲个人体验过的动摇,以及规制他行为的东亚历史。这里所指的东亚不仅是日本,也包含了苏联、中国大陆与台湾、韩国。即便在日本,也与许多地方、各种阶层、诸般政策有所关联。本书的意图,即在尝试通过单一人物的细部描写,借以窥见整体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