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绪,哀而不伤
这部电影在年初的时候便已知晓,携着金球奖的盛名重新拉回到了我的视线。赵婷这个名字对我来说还很陌生,《无依之地》第一部。
大概是很久没有看过偏“文艺”气质的独立电影,快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始终萦绕着一种抑郁的气质,像是这春雨连绵三月灰蒙蒙的天空,空气潮湿、低气压,胸中积压着那么一口气,喘不上来、又吐不出去。这个虚构的“弗恩”的女主角,总是会让我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李”。但《无依之地》没有把故事设定在小镇上,在路上的人、流动的房车,那些晚霞浸染的天空、空旷而狂野的地貌、奇形怪状的人,稀释着那浓郁的哀伤情绪,让踽踽独行的人,能够浮出水面,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继续面对着这不堪的人生前行下去。
电影里另一个亮点,就是如纪录片一般,那些被誉为“现代游牧民”的人的一段又一段面对镜头的独白。短小、隽永,带着几分生命哲思,却又镌刻着生命的苦难。我一直觉得这风格分外的熟悉,直到想起了那个被称呼为“美国郊区契科夫”的约翰·契佛,想起了《沃普萧纪事》里沃普萧家的二儿子“科里弗”。“沃普萧家族”的故事设定在20世纪初,而《无依之地》设定在21世纪初,你会惊觉——“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却有着相同的韵脚”。
还是很期待,这部电影能在电影院上映,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在走出影院的时候,戴上耳机,安静地听一首朴树在二十年前的《且听风吟》。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和我的时代
如果不是太了解美国的文化,会比较难感受到“弗恩”身上的一种悲壮的隐喻,在我臆想里这是一个美国版的“堂吉诃德”的故事。
在镜头的闪回和故事的背景之中,可以了解到“弗恩”的人生开始在那个狂野的“六十年代”,那个人的解放、星辰大海、离经叛道的“凯鲁亚克”们的年代。她的自我成长、她的爱情故事、她的婚姻与家庭,她前半生就像一只不回头的箭,一往无前地命中了内华达那个名为Empire的小镇。这本该是美满而幸福的人生,圆满而温馨的故事。
养老金亏空、嫌贫爱富的医疗保险体系、冷漠无趣的都市生活、被资本压榨被消费主义洗脑的当代工作生活方式……好的作品反映着这个当下的时代,这个社会的灰暗面共同构成着电影那阴冷的底色。
“可时代的车轮碾压而来时,你该怎么去面对呢?”
全球化,不仅仅消灭了一大批美国的蓝领中产阶层,消灭了他们的“美国梦”,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每一个生在其中的人来说,一样是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不信,你去看王千源和秦海璐拍的聚焦东北的《钢的琴》,去看看黄盈盈做的田野调查《我在现场》。
是选择沉沦,还是选择像电影里那个老头说的那样:“我从没说过永别。我都是说,我们路上再见。”
影片最后,开着房车孤独行驶在公路上的“弗恩”,是不是像极了那个拿着长矛身披铠甲骑着大马的“堂吉珂德”呢?
一首小诗
影片最爱的一个镜头,是弗恩第二次遇见流浪的小伙。她喝着啤酒,背起她婚礼上那首莎士比亚的诗,让他把诗写成信,送给他在远方的恋人: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我是否该用夏日与你做比方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但你比夏日更可爱也更温良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夏日狂风虎作摧毁五月花蕊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夏日却拥有如此短暂的季长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有时烈日如眼人间酷暑难凉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但那抹金光也会被雾霾遮挡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每种美终究逃不过人老花黄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难免偶遇沧海桑田天道无常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但你永恒的夏季永不会消亡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你难忘的容貌也永不会消亡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死神难夸口说你深陷其网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你在永恒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只要是人还能呼吸 还能阅读
So long live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我诗必定流传使你生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