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名散文集改变的剧集【我的阿勒泰】热播,于是沿着线索,找到了李娟这本2010年出版的《我的阿勒泰》的散文集。在追完电视剧之前,非常有仪式感的先完成了书的阅读,同名剧集有它独自出彩的地方,不过这里只讨论这本散文集独具匠心之处。
阿勒泰、新疆
对于阿勒泰的印象并不遥远,春节期间身边就有不少人,冲着阿勒泰的滑雪场企划着梦幻的冬日旅行。在一众的许愿之中,最终成行的只有我的小妹。于是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期间,就收到了她骑着大马在雪地里的视频、穿戴着滑雪装备的酷照,牛羊肉串、手抓饭、囊组成的饕餮大餐,还有信誓旦旦准备给我带的礼物——阿勒泰的空气。
譬如阿勒泰这种地方,不深入其中,很难领略其中精彩,视频和照片难以传达,文字也难以发力。阿勒泰牵动我关于新疆的古早印记,这份记忆来自还在学习写作时候的高中时期,来自刘亮程和他那本《一个人的村庄》。热爱阅读的人,应该对刘亮程的名字不会太陌生。他身上带着农民作家的标签,在新疆的农村有着经久的生活,写着村子里的狗、驴、兔子、飞鸟、蚂蚁,风中的野草和落叶,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我当时对这本散文集非常的着迷,不仅仅是因为新疆这万水千山的异域感,更是对那种来自土地气息的文字力量感到惊奇。
你的书写对象不一定需要多么宏大,不一定需要波澜壮阔,你在一个村庄里呆久了,这村庄里的一切都可以书写。“螺丝壳里做道场”,见微知著,是那个年纪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女性写作
回到李娟和她这本《我的阿勒泰》上来,在最初的章节,多少有些《一个人的村庄》的影子,但随着文章的深入,可以感受到她自身的时代气息。形容起来是一种“俏皮的浑然感“,俏皮是因为作者成书时候的青春少女年纪,文字的浑然感却十分的难得。真有点像李娟这个名字一样,你看她的文字没有满篇的词藻大片的修辞,读起来像满篇的大白话,连起来确是丝滑自然,这就是写作的天赋了。上一个能让我有这般文字感受的作者,说起来也很久远了,是三毛和她那本《撒哈拉沙漠》……
这个散文集里最喜欢其中三篇《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木耳》、《有关酒鬼》,裁缝铺的女儿的李娟笔下的人物刻画能力很强的,而外婆我觉得是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吐舌头的外婆真让我不禁想起那个爆炸头的爱因斯坦,非常有意思;《木耳》的一篇写的深度最广一些,进山采木耳的那些片段,读出了一种魔幻现实之感,话题的拓展与引入的思考也为它的改编提供了切口;《有关酒鬼》是一篇群像写作,一个女性视角来写酒鬼们写的真是真实、生动、有趣,文中有一句——“他们喝了酒就唱歌,唱到一定火候就开始打架,打完了就抱在一起哭,互相道歉。然后继续唱,喝多了继续打……”——散文里用上了这种纪德式的这种纹心结构,深得我意,这本集子里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句子。
大概是时空的广袤无垠,才会孕育出这种宿命般的循环与轮回感。
退步与无意义
在这里,无论做什么事情,做着做着,就会不知不觉陷入某种“不着边际”之中。还有很多时候,做着做着,就会发现自己正做着的事情实在毫无意义。比如地吧:扫着扫着……为什么要扫地呢?这荒山野岭浑然一块的,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被扫除被剔弃呢?更况且打扫的地方还长满了野草。
我坐在高铁的车厢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不禁地自问“你努力的做着做着,突然之间发现你做的事情毫无意义。对啊!在夏牧场的森林里,为什么要扫地呢?”,在一个经济不在那么高速增长的当下,一种普遍蔓延的无力感,让这段话很容易让人共情与共鸣。
习惯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的人很难再回到农耕与游牧的传统之中去,生活在东南部的中国看向西北部的中国,就有这种时代发展落差所形成的割裂感。曲折的前进,并不是一直走直线,大多数时候前进五步,后退两步,才是人生的常态,。
读完这本散文集,带给你的或许是对于阿勒泰这异域的猎奇及向往(电视剧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在字里行间找到三分闲敲棋子的休憩自洽,才是文字所传递出来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