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场全程的马拉松,是这些年每年年初做新年目标的时刻,都会保留给下来的一个小目标。第一批“佛系人生”的90后都已出家,对一个80后来说,在年末用一场马拉松来作结尾,是涅槃旅途中的一个小仪式。所有的奇数年份,我都会一个人跑一场马拉松,2017年亦不例外。
十月初结束了今年的足球联赛之后,便到了马拉松的备战训练之中。三个月的训练计划,只完成了十二次的训练跑,计划完成不到一半,跑量也是勉强及格。踏上火车之时,不必从前,心里多了几分忐忑。
一个人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提前预订好来回车票、找好就近的酒店,只是最常规基本的动作。赛前勘察比赛线路,准备装备补给,休息调整状态,每一个环节都比字面上来的繁琐。过去这些年,参加的比赛多了,自然不会再为诸如“比赛日早餐吃面包牛奶还是咖啡牛油果”的问题而烦恼。所有的动作捯饬一遍下来,虽繁琐却驾轻就熟,练功到一定火候的拳师,一套动作施展开来,淳厚而绵密,大概便是这样的感觉。
一个人的比赛,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能让你认识很多新的朋友。
比赛日的早晨,我骑了辆共享单车,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热身奔向集合点。路转角遇上一位年轻小伙,相同的“操作”,便一下子有了共同话语。两个人感慨了一下共享自行车解决了参赛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简单的说起各自的比赛经历。他今年第一次参加马拉松,半程的比赛,浑身上下流淌着一股肾上腺激素爆棚的新鲜感,我参加全程的比赛,一身肌肉还是没睡醒不着急的状态,溜到十字路口时,便各自顺着交警的比划,匆匆的奔向各自的检录点了。
返程的火车上,遇上一位大哥,同是都背着完赛的背包,彼此也是心照不宣。他说儿子都上大学了,人生的这个阶段,有了更多自己娱乐的时间,今年的比赛跑下来,也已经有十场了。在他的属地上,他也是“长跑”圈子里的小名人,带头建立起了跑步协会。于是从跑鞋、手表这些跑步装备,到各个马拉松比赛的赛事体验,马拉松比赛举办城市的感受,跑步社团的建设经验,一不小心就聊出去一火车。大哥提起2016年统计的中国全年的全程马拉松完赛人次不过14万,去掉重复完赛的冗余,真正完赛的人数,顶多不过八九万。所以你别看跑步热浪这几年如火如荼,但真正完成过马拉松的人也寥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不管是放在群体还是个人身上,都是马拉松予以人生的真实写照。
一个人的比赛,也是向内的自我对话,是一场心灵与肉身的交战。
赛前就告诫自己,安安静静地跑,所以全程都很专注,只是路过补给点的时候送上几句谢谢,仅有的互动也只是向路人竖起大拇指。
其实跑步是个很无聊的事,比赛日我都不戴耳机听歌,加上一个人自己跑,那更是无聊至极。无聊到什么程度呢?匀速跑着的中间段(18-21)公里时,温度渐渐上来,阳光明媚,微风拂来,阵阵凉爽,无边的困意接踵而至,有那么几分钟,真感觉要“睡着”了,如若真是瞌睡过去,那不定会创出一项“睡跑”的吉尼斯记录来。
跑步也是个很痛苦的事,特别是一个人跑步,注意力不分散,痛苦的感受会被独自放大。因为今年的训练并不系统,这次的“撞墙期”比以往来的早了一些(25-32公里),先是小腿,接着是大腿,再是手臂,最后蔓延到肩颈,乳酸的堆积,酸爽一浪接着一浪,恰好此时收容车正在眼前晃晃悠悠,看一眼就有放弃的念头。转念一想,“搞不得啊,我可是信丰第一后腰啊!弃赛,那不是砸招牌啊!”,于是鼓起了腮帮子,咬紧了后槽牙,一路默念“我是信丰第一后腰!我是信丰第一后腰!”,这就这么的给挺了过来。到了中后段(35-38公里)的时候,状态竟好转了不少,又小碎步地跑了起来,心中暗自欢腾,“毕竟信丰第一后腰啊!越往后越能跑”,自我安慰一下。身体疲惫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东西来支撑内心的,或者是荣誉感,或者是失败感,如果没有东西来支撑,便容易“放浪于形骸之外了”。
西西弗斯在他的陡山之上永无止境、不断重复,又完成了一场比赛,自然和前几次另有不同,少了些欢喜、多了分达观,适合用一句话来概括:
可能的话,我还是愿意永远这么年轻,不经受世事磨难,静静地生活下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我自认为自己是有受苦的精神准备的,我想做一个像样的人,度过一个像样的人生;想尽量锻炼自己的肌肤,成为一个能够经受任何磨难的人。
这是十年前我读过的一本书,作者的名字叫青山七惠,与我年纪相仿,所以开头时,我便取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人的好天气,一个人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