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有一部电影,用狗来隐喻人生在成长过程之中的“社会化”这一步,还是来自于二十年前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在影片的最后夕阳武士看着西去的孙悟空说:“他好像条狗啊!”。曹保平导演这部完成了四年已久才选择公映的电影,从片名就更加的直白。《狗十三》,狗和13岁的少女,狗 B,一个简单的片名,可以延伸出不同的解读,汉字的博大精深,耐人寻味。我喜欢“狗与13岁的少女”这个视角,抛开电影副线的话,这部电影的副标题可以写作“一个十三岁少女的成人礼”。

电影里讲了一个很平常且俗常的故事: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沿着“女孩拒绝狗,女孩接受狗;女孩失去狗,女孩同情狗;女孩背叛狗,女孩不再要狗”这条主线,是女孩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大部分悲剧往往总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故事里的善恶分明、正派反派对立,正派主角在遭遇挫折之后超越自我得到了升华,最后打败反派,却徒留下令人唏嘘的结局。更高级的悲剧里,故事里的人都是灰色,善恶不在那么分明对立,而美好的事务却清晰地碎裂着,《狗十三》就是属于这样的后者。

一样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前一个谎言的父亲;适当的时候及时地转变,声称此爱因斯坦即彼爱因斯坦的表姐;有着“重男轻女”传统的爷爷奶奶;想着去安慰却不懂倾听的学长;视《时间简史》为幼稚的儿童读物,将官场商场的左右逢源当作人生的至高境界的长者。每一个她生命里亲密的人都在教育她“成人社会”的法则,将“伪善”(Hypocritical)这个单词带入她的生命年轮之中,从而勾勒出十三岁的李玩的成长卷轴。

影片的最后,那条温顺易亲近的爱因斯坦,最终被他人抱走依然过得活泼滋润;而那条倔强不服输的爱因斯坦,却被送去了流浪所绝食而死。抗争,还是妥协?李玩怎会不明白,她便是如此这般完成了“成人礼”,成了她口中“真正的大人”。

从踏上取经路的孙悟空,到懂事长大的李玩,借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来说,其实都绕着一个问题:**“社会化过程之中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传统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重集体大于个人,讲求“趋同化一”;现代的西方文明以个人为单位,讲求个人重于集体,追求“个性独立”。当一个国家和社会轰轰烈烈地激荡变革之时,这种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人的对立,便成了每个深处这个社会环境下的个体都需要要去回答的时代命题。不管是从东到西,还是从南到北,这个问题只会晚些到来,但一定不会缺席。晚一点回答,就会给你的孩子一个像“李玩式”的原生家庭环境,早一点回答,就会多一些美好与幸运。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没人拦着你领跑几步,很多家庭都已经有了超越这部电影之中这个家庭的观念和理念,在对待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上,更加宽容、多元与普世。这个角度来说,《狗十三》,适合年轻的父母和未婚的年轻人去观看、去思考、去批判,这要比花大价钱去上各种“博雅教育”的培训班要有作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