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三个月里,感觉特别的能够感受到,所谓的去全球化的世界,有一种满满的和这个世界所脱离的感觉:一方面是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新的革命性的技术浪潮之中;另外一方面,周遭的世界都沉醉在姹紫嫣红的春天里。

上一次有这种感受是什么时候呢?记得还是 NBA的亚裔球员林书豪当年在斯台普斯球场和科比的那场比赛,他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满堂的喝彩。屏幕里的视频直播,以及与现场和现场之外的观众的文字互动,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所谓的时空扭曲力场。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不断地在向周边的朋友讲述OpenAI公司和ChatGPT,在不断的解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的突破,所带来的革命性的意义,与各个行业朋友们探讨新的技术和新的工具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在观察人们对待新技术的态度和反应,呈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幅截然相反的场景。

经济发展的迥异必然决定了不同地域之间,对于信息的接收度和敏感程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差”。但这种现状的背后,我想更多的还是来源于我们朴素的,自然的来自于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传统,对于周遭五公里、十公里范围之外的事情,都是漠不关心的与己无关的。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要比虚无缥缈的所谓人工智能技术,要现实和骨感的多。又或者,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圈的,离开移动互联网社会所形成的信息“茧房”。

对于80后一代人我来说,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所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深入到我们的思维模式之中、是深入到我们的世界观,是深入到我们的DNA当中的。而现如今千禧一代的年轻人生活的时代环境更加的富足、更加的便利,却更加的“封闭”和“分裂”,丧失了对于这个广袤世界的好奇心和了解的欲望。

眼前的景象,越来越像克里斯多夫·库克里克那本《微粒社会》里面所描绘的后现代的生活场景,个人的生存,越来越原子化和粒子化了。疫情让我们与世界的频率断开了、脱轨了,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去重新构建我们的生活,重新回到一个“正常化”状态之中,而不应该仅仅是出国去旅个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