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商谈着,各执一词,纷纷扰扰 林林总总的欲望,掠取着我的现在 将理性扼杀于它的宝座…… ——西格夫里·萨松

西格夫里·萨松的这首《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被用在了让我小惊艳的一部动画片的开头定场诗,很喜欢这首诗的名字,把它用来作为这篇文字的标题,极为合适不过。这个即将过去的2023年,人工智能(AI)爆发性增长的年份,诗歌用其凝练、简洁与美感,做了一个总结—— “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年初疫情的尾巴只是余波,Chatgpt却给我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并不是一些媒体曝光、报导,一个个危言耸听的标题所指的各种“危机论”,而是一个科班计算机专业生人,因为疫情这个客观因素的割裂与滞后,需要对人工智能(AI)这个技术重新的审视、学习直至应用,产生的急迫感和紧张感。

一直以来我有一套系统,名字就叫做AI System,2023年它的版本好迭代到了36,就是AI system V36。这个系统最早开始启用是在十八年前,还是我在大学时候写的系统。它的名字虽然叫做 AI System,但是一直都是个虚假的“AI”人工智能,虽然每年我都会做一些小的软硬件上的迭代升级,但其实核心并没有太多的变动。有一个季度的时间,接连失眠、焦虑不止,这个时代就连你的电脑坏了,出门右转重装个操作系统都要花个50块,所以当真正的人工智能(AI)技术取得突破,整个人生的“操作系统”在内核级别上的升级换代,确实是伤筋动骨,直至岁末年底的才堪堪调整的适配,算是“渐入佳境”。

与之大相径庭的是,一种肉眼可见的割裂感在不断加剧:一边是数字世界里那种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惊喜、新的想象,那种充满着探索欲、学习欲的加速前进;一边是现实生活里经济通缩,芸芸众生、各行各业的一种普遍的迷茫感、乏力感,日渐消沉和萎靡的颓丧气息;未来的不平均分布,在今年这个年份体现的格外明显,体现在遇见的人,一波是动力满满在进化升级,一波则是蹉跎岁月躺平观望,分化也是宛如摩西劈开的大海。

就在两天前的新闻里,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被评为2023年全球十大新兴技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通用人工智能(AGI)已经不再停留在小说与科幻,已然是你我有生之年可以预见的未来场景。这样的未来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那来自工业革命时代的知识体系准备好了迎接未来科技的洪荒巨兽的挑战了吗?

文字及纸媒的过去

两年前去四川游玩,学时同窗,相聚巴川蜀地。剧中酒意正酣,席间几人开始吟诗颂词,知是故人来,却有一种恰如红楼梦中飞花令的恰逢知己。回想起来,这种默契感,正是倒不仅仅在于我们的同窗情谊,更在于我们恰巧都是学习和成长在"文字-纸媒"的年代。

无论是宋朝的活字印刷,还是西方的古腾堡印刷机,都开启了各自的国家及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传播及普及。抛开语言的发音、语法等等内在的规则,所有语言文字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高度的凝练与概括,而其中以"诗歌"为其翘楚。五官六觉对于世界的感受认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都可以借由语言文字传递表达出来。掌握一门语言也许并不难,但熟练借用精确的文字来传递与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想所有在语言课程上有过吃瘪经历的人,都会很认同,抛开社会结构的演变、知识(信息)资源的垄断这些宏观叙事不谈,语言文字本身与思维训练、人格训练的内生关系,决定了精于文字的过程也是自我内在形塑的一个过程。我们传统的文化里爱说一句话——见字如见人"",故人离去以后我们也依旧会用一段悼词来作为其一身的概括,可见即使在当下的时代,文字依旧有着它无法替代的穿越时代的力量。

语言文字的这种特性天然地决定了它的生产、传播、接受过程是缓慢的、复杂的、结构化的。对待自我、他人、宇宙世界,转换成文字是一个过程,将文字还原成五感六觉又是一个过程。再举个例子,比如楚辞汉赋、辛弃疾的宋词,你如果没掌握一些典故,就很难理解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更别提进一步去升华与感受了。所以在文字及纸媒的时代,你掌握的知识量(信息量)及输出能力成了我们称之为"信息不对称优势"的一个核心要素,在农耕时代,“博学多闻"代表着见识深远,而这是与一个人的社会财富、社会地位相挂钩的。

文字纸媒时代的人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是巨大的,在"广度"这个维度上个体的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毫无优势可言,它超越了历史银河里诸如达芬奇、沈括一类为代表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就像几年前AlaphGo无情碾压人类最顶尖的围棋选手一样,任何过去基于"记忆"而来的"优势"都成了一个伪命题,而需要我们回归本质上重新去思考"记忆"的本质。这是一个根深的哲学问题,即关于人的本质的重新定义,一旦我们接受了"存储(记忆)外化"的设定,那关于我们的学习的范式、教育的范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那些基于所谓"经验"而来的优势和能力也会随之消失。科学技术带来的知识(信息)平权会迅猛而普世,你准备好了吗?

影像与互联网的现在

最近读到的一个段话,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海德格尔曾说:“世界的图像化深刻改变了人的存在,把一种身体体验关系转变成了一种视觉形式关系。“我们生存的世界日益有着过度图像化的趋势:一是图像速度和总量迅猛增殖;二是个体的自我过度图像化;三是媒体和平台的受众图像档案化;四是全社会的图像焦虑;五是AI带来的深度伪造和图像是真。

我觉得改一个字也一样的适用——“过度影像化”

与印刷机一样,智能手机绝对也是一个跨时代的产物。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出现,打破了影像生产的"专业化"界限,极大的降低了影像生产的成本,加上互联网的网状结构的连通性和传播速度,共同形成了这个"过度图像化"的当下。

在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之前,图片-摄影师、视频-摄像师、音频-录音师,影像的生产无一例外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精细的分工,这就天然决定了影像生产的速度和数量。而在"流通"的环节,需要借助电视机、电影院、电台等等平台,这在物理和技术上,天然限制了影像的流通速度,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你是否怀念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那些在电视屏幕上的经典剧集、在电影院曾经上映的老电影、怀念数字化音乐之前那些经典的音乐唱片和专辑呢?掩藏在个人的情怀之下的,更加深刻发挥作用的是"影像"生产制作流通范式的改变。

这种变革与影响,换作一个当下流行的词汇,就是**“人人都是自媒体”**。

自媒体这个词真是太准确了,海德格尔说的把一种身体体验关系转变成了一种视觉形式关系,从而改变了人的存在,正是从这句"人人都是自媒体"开启的。智能手机降低了制作(生成)成本,互联网降低了流通(传输)成本,随着万物互联与非结构化的“流”媒体,“人的存在”也不断地塌缩进扁平的互联网世界之中。

你不得不惊叹这个科技进步的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可是否人人都要去成为这个世界的"楚门"呢?

人工智能与模糊的未来

2023年作为人工智能元年,是在过去的一年让很多人都在持续思考的问题。除开爆火的Chatgpt、Midjourney等等人工智能的应用,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应该深入到人的本质,人与人工智能如何共处、人工智能会对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变革等问题上。

面对即将到来的、不断迭代升级、算力不断增强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人有哪些独有的特质是无法被替代的?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会渗透的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二战以来的一整套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会发生何种变革?

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应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