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习惯,每到年关岁末,会拿出七天的时间出来,总结一下一年的得失,设立新年的目标,我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想象成“精神洗胃”。今年把时间稍稍的提早,放在了公历的新年前后,过程一样细致繁杂,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Introspection】

刚刚过去的2015对于我来说,近乎完美。年初写下的一张目标清单,全部完成,成就感满满。

十年前写过一个小册子,并未出版过,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今年作反省的时候重新读到,一个劲地感慨:

底板理论

“一个木桶能够装起的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板。”而木桶与空心木管之不同,在于它有一块底板。

被奉为经典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受制与它最大的缺点。然而我们往往容易忽视一个更加基本的事实,一个人的能力是建立在一些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正是我称之为底板的东西,是成为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一些东西。

那么什么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的“底板”呢?我的答案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结合的“三观”,视野以及自我管理。

我十七岁的时候,给三十三岁的那个“我”写过一封信,激励自己要不断地努力去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等我到了三十三岁的时候,一定要给十七岁的那个”我“回一封信,好好感谢一下那个少年作出的诸多选择。

我的好基友在KTV时常会给我点一首《她来听我的演唱会》,这个段子的梗就在这里,再往细了说那就是故事了。

【 one or more】

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常会跟别人说,我是一个复杂的人。”复杂“,是褒是贬,见仁见智。

我保存至今的书摘本里,有着这么一段话:

由于有很安全的防护措施,所以网络上通常会产生三种人:

第一种人会在网路上突显其次要性格。 一般人应该具有多重性格,而在日常生活处世中,所展现的为主要性格。 次要性格很可能被压抑,也很可能自己本身并未察觉有这种性格。 但在网路上,代表自己的,已不再是血肉之躯,而是一些英文字母。 少所有的应酬与必要的应对进退,也少了很多利害关系。 于是猪羊变色,反而在刻意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展现自己的次要性格。

第二种人会在网路上变成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人性千奇百怪,一定会有某些性格是你特别欣赏与羡慕的。 但很可惜,这些性格未必为你所拥有。 于是你会很希望成为拥有这些性格的另一种人。 而网路正好提供这个机会,让你变成这种人。 举例而言,平常沉默寡言的,在网路上可能会风趣健谈。 而害羞文静的,则很容易变成活泼大方。

第三种人会在网路上变成他“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 上帝是导演,它指定你必须扮演的角色,不管你喜不喜欢。 而网路上并没有上帝,因此所有角色皆由你自导自演。 于是你很可能在网路上扮演你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扮演的角色。 举例而言,你若是女的,很可能会在网路上变成男人。反之亦然。 或者你已30岁,很可能会在网路上装成17岁的幼<>齿姑娘。反之亦然。 又或者你明明是恐龙,很可能会在网路上以绝代佳人自居。反之亦然。

这段话出自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年份是1997年,我看到这本书大概是1999年。那个时候上网还用的是52kb的线路,拨个号”喵喵“直响,包月的上网费要占到家庭收入的5%,一点不夸张。现在呢,光纤入户,移动互联,4G都嫌不够快,奔着5G去了。

原来是我上网,现在是网上我,不管谁上了谁,可道理好像还是一样说的通。人生如戏,全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以你是第几种呢?

【Blogger】

2015年,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扑在做“虔橙青年”这个青年人组织上,写的东西也不少,但博客更新的很少,对于博客的定位和作用变得有些模糊。这段时间反省和调整,同时在coursera上学习social Media的MOOC的课程,其中一本Mark W.Schaefer 和 Stanford A Smith的《BORN TO BOLG》,书里有这么一段话:

Blog isn’t just a publishing tools.It’s a stage for our beliefs ,values and dreams.

展示我们的信念、阐述我们的观点、诉说我们的理想,十年前开始写博客的时候,何尝不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呢?不知不觉中,就模糊了视线,迷失了方向,忘却了初心,“善始者繁,善终者寡”,这是人性共有的弱点。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重新定义Blogger,重估博客的价值,重新给博客一个清晰和准确的定位,这二十天的时间,把这些问题,好好思考一遍。都有了答案,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来检验了!

一直写的《一牧札记》,用的十六进制编号,写到2015年也算划上了一个句号。新的一年,希望有个新的开始,所有有了《不语集》。《不语集》的名字,取自《论语·述而》中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


最后总结一下:一个三观正常的人,在网路上变成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怎么会跟你说些怪力乱神的事呢?